语文、科学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探究.doc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不少国家,包括我国的台湾地区,小学生学习本国语言的教材不少是与科学有关的内容。我国小学语文课就有许多取材于科学家的故事、科学知识、现象、原理和事件等。还有,许多教材中的成语的本义,来龙去脉,往往隐含了生动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如“凿壁借光”,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振振有词”,与振动产生声音有关;“鸟语花香”,声音的传播和分子扩散现象。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思考,如果学生在科学课上能够加强观察的意识,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如,“掌握合理的观察顺序、要多方位多感官地综合观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等,这些方法的掌握,会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中的阅读能力、说话和作文能力。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思考,当前小学科学类学科的教学中,由于受到环境、实验材料等的影响,教师在实物观察、实验操作、科学表达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从课程的高度审视是偏弱的。上海使用的“上教版”“牛津版…‘科教版”三套教材,尤其是”牛津版”,图片多文字少,要读懂每张图片,以及图片与图片的联系,读懂不多的文字,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同样,学生观察、实验也需要有方法和表达能力,这些都与语文素养有一定关系。天一小学在探索公办学校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征程中,加强课程的综合性,软化学科界限,重视跨学科的综合性。
根据学校课程理念和研发方向,鉴于小学生在学习语文和科学这两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以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素养为主线、校际教师间的合作为支撑、有效教学为目的,从课程群划分的知识型、方法型和问题型的分类理论,开展了跨学科整合的实践与研究。校际合作,成立研究项目小组。天一小学与青浦的一所在市内科技教育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开展了校际间的教师合作,成立了“语文、科学跨学科整合”项目小组。小组成员有青浦科学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天一小学的一位跨学科中学高级教师,以及两位语文教师。研究的基地选择在两所学校,对象是两校的一、二年级各一个实验班,并以平行班为比照对象。制订方案,确立研究目标和内容。以“观察”和“实验”作为语文与科学跨学科整合的结合点,也就是说,通过“观察”“实验”这两个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撰写实验过程的能力,以及读懂教材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形成低年级语文与科学课在部分知识、方法上融合、渗透、相互促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根据“观察”和“实验”这两个结合点,我们按照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对学校使用的一、二年级科学与技术、语文教材进行梳理。一是寻找在内容上具有相通性的课文,目的是寻找知识的交叉点,围绕这些交叉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拓展知识。
如,语文教材上的,《四季歌》《蝉》《春天在哪里》《春雨沙沙》《一粒种子》《大自然的语言》《花钟》《寄冰》等,就与科学与技术教材中的《走进植物》《身边的植物》《水和空气》有较多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跨学科的教学主题。二是筛选出科学教材上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实验,又易于在语文课上练习说话(作文教学)的课文,如《磁铁小车》《小电珠亮了》《种子发芽》等,筛选和统整之后的教学,不再是特定的属于某个学科。集体备课。根据项目计划,一起备课,由科学教师首先介绍“磁性小车”一课从科学的角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掌握的学习内容,以及观察与实验的要点。然后,语文教师根据看图说话教学的要求提出:指导学生能够看懂教材上所有的图片,并能在做“为什么这辆小车既能前进又能后退?”的实验前,让学生先说一说教材上的实验过程。最后,确定了“磁性小车”在目标上,既要达到科学课与语文课各自的教学目标,还要达到相互融合、促进、叠加的跨学科整合的教学效应。合作教学。项目组的一位科学教师和一位语文教师合作教学。教学地点选择在天一小学的实验室,课时为三教时。先由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看懂“磁性小车”一课教材上所有图片,然后,小组交流刚才所看的内容,两位教师分别巡视、解答、指导各个小组的学习。
实验部分由科学教师执教。教师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同极相斥,异级相吸”。将两块条形磁铁靠近,会有什么现象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磁铁有相吸。第二个,“磁性的大小”。为什么同一辆小车,而且两根磁铁看上去大小、形状、颜色,所标注的S、N也一样,教师在演示实验时也与第一个实验一样,但结果却不同,即,磁铁不能推动,或吸引小车。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同样大小的磁铁磁性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堂课上,发生了课前预设外的事件,即,一块磁铁被一个学生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摔成了两段。科学教师积极生成,问道:“断了的磁铁还有没有两极?你们怎么想的?”就在学生要么发愣,要么说有,或没有外,教师又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说明问题。自主学习。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说实验过程,然后,再在小组说。说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实验的先后顺序。两位教师游走在各个小组,捕捉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当磁铁摔断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合作学习。教师选择了把实验顺序说乱了、说对的各一个,又选择了不仅能按照实验顺序说,还能加上实验时师生的动作、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学生。根据三位学生的叙述,教师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板书。
对三位学生所说进行评价。教师归纳学生所说的,并用板书提示:说话时要有顺序、注重人物的动作、心里的想法。最后,教师又请学生给今天的实验取一个有趣的、吸引别人的题目。多元评价。本堂课,教师不仅采用了学生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价,还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把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实验说给家长听,还鼓励他们录音或录像,并请家长对孩子所说的进行评价(教师制作了专门的评价量表,请家长评价)。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了。通过书面、口头表达测试,学生、家长问卷和个别访谈,以及表现性评价、学生个体内差异的评价等方式显示,实验班的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实验过程、造句能力都明显好于平行班的学生。同样,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有了明显提高,实验班的窗台上摆满了学生种植的小花小草。平时,不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主动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探究、认识自然界事物的现象,每位学生都有观察动植物、天气的量表和观察日记。培养了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得到了家长的有力支持。过去,许多家长往往较多关注子女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学习态度与成绩,不太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太了解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现状。
子女受其影响,也不够重视科学学科的学习。自从家长了解了我们的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后,看到孩子观察、表达能力的提高,开始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喜欢养花和小动物,多了一份童趣和科学知识,他们都十分支持这一研究项目。提升教师的研究意识、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力。过去,教师过多地依赖教材与教参,尽管也看和听了不少课程改革的理论,因为没有研究任务,学习的效果并不大。通过这次的项目活动,使得我们学习课标、思考问题、开发校本课程和实践,都较过去更具自觉性和针对性。对学习基础素养、语文、科学学科的性质、任务等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转化为教学的行为。本项目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实践和改进,如,作为研究项目,一学年进行两三次研究的活动问题还不大,如果常态化,就会对原来的语文、科学课的教学进程、校本教研等带来诸多问题;跨学科教 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策略的运用、学习效果的监测,如何进行科学的、具有权威性的鉴定与 评价,以及,如何建立校际间科学与语文教师长效合作的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