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虔诚信佛,因一种常见病

网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虔诚信佛,因一种常见病

1959年6月,毛主席离京南下考察,24日到达湖南省会长沙。25日下午,毛主席乘车回到故乡湘潭韶山冲。

这一天,距离他1927年离开韶山冲,已经整整过去了32年!

当日夜,毛主席下榻在韶山宾馆的故园一号楼。

第二天上午,毛主席走过门前的池塘,便到了阔别32年的故居——上屋场。

毛主席缓缓走进堂屋里,两眼紧盯着神龛上的佛菩萨牌位,问照看房子的毛乾吉:“这些东西还在呀!”毛乾吉回答:“是后来复制的。”

毛主席对陪同的罗瑞卿、周小舟等人说:“过去我们家里也信迷信,这是我初一、十五的工作。”他边说边作了个揖,逗得大家都笑起来。

来到父母亲卧室,毛主席看见挂在墙上的父母遗像。他凝视着双亲,静默良久,感慨地对陪同人员说:

“这是我父亲和母亲。我母亲颈上生了个包,穿了眼,只因在那个时候,要是在现在就不会死。”

“要是在现在就不会死”,流露出毛主席对母亲病逝的无限遗憾,他认为,如果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母亲的病是可以治好的。

那么,毛主席的母亲“颈上生了个包,穿了眼”到底是怎样一种病呢?后文将详细解密。

文素勤

毛主席小时候,他家的神龛上供奉着佛菩萨的牌位,农历的初一、十五,少年毛泽东都会在神龛前焚香礼拜,所以他风趣地说“这是我初一、十五的工作”。这反映出,在毛主席小时候,他的家庭是一个“佛化“之家。而他们家信佛,要从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说起。

文素勤, 1867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县唐家坨(现名棠佳阁)的一个富裕农家,18岁的时候,她嫁到了仅一山之隔的韶山冲,成为农民毛顺生的妻子,也成了这个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

文素勤对佛教产生信仰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1893年毛泽东诞生之际。

1885年,文素勤与毛顺生结婚后,直至毛泽东出生前的8年期间,她曾先后怀过两胎,但都不幸在襁褓中夭折。她的盼子之心,是可想而知的。

毛泽东诞生之后,文素勤除了高兴之外,还千方百计地要使儿子“长命百岁”。为此,文素勤先后采取了四项措施:基一,是让儿子拜七舅妈为“干娘”。其二,是替儿子向南岳观音菩萨“许愿”,答应儿子长大成人之后去“还愿”。其三,是让儿子拜“石观音”为“干娘”。其四,是自己吃“观音斋”。

毛泽东的七舅妈子女颇多,而且个头长得健壮结实。母亲要毛泽东拜七舅妈为干娘,是希望托七舅妈的福,庇荫他健康成长。在上述四项措施中,除这一项属于民间风俗之外,其他三项都与佛教有关,而且都是与观音信仰有关。

毛泽东的母亲虽然向南岳的观音菩萨“许愿”,求其保佑儿子平安,可是她还是觉得南岳的观音菩萨离她太远了点。因此,她又在娘家附近找了一座“石观音”,并要毛泽东拜它为“干娘”。

文素勤领着年幼的毛泽东拜石观音做“干娘”时,还向石观音表示,从此这个小孩就寄名石头,因他排行第三,所以就叫他“石三”。于是“石三伢子”的乳名,就在亲友中喊开了。

毛泽东童年时从两岁至八岁主要是在外祖母家度过的。他的外祖母也虔诚信佛。每逢观音菩萨的生日、成道日和涅槃日,他都少不了由母亲和舅父、舅母领着,去向石观音礼拜。所以“石三”的乳名和石观音的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因革命斗争环境的险恶,毛泽东还曾用“石山”的化名发表文章或通信。这个“石山”显然就是从“石三”衍化而来的。如1923年7月1日,他在《前锋》杂志上发表《省宪下之湖南》一文时,署名便是“石山”。同年9月28日,他在致林伯渠、彭素民信的附语中特别交待:

“此信托人带汉寄上,因检查极厉害,来信请写交毛石山,莫写毛泽东。”

1951年5月,毛主席在接见他的表兄文运昌等人时,曾谈到拜石观音为干娘事。他说:

“我小时候有个乳名叫石三伢子。那时候,我母亲信迷信,请人算八字,说我八字大,不拜个干娘难保平安。母亲带我去唐家圫外婆家,发现路上有一块人形巨石,便叫我下地跪拜,拜石头为干娘。因此,母亲又给我取名‘石三伢子’。”

在虔诚信佛的母亲的影响下,少年毛泽东对佛教的信仰也十分虔诚。他不仅和母亲一样,对父亲不信佛感到伤心,而且曾和母亲讨论,如何改变父亲不信佛的态度。

1936年,毛主席在陕北的窑洞中,向美国记者斯诺回忆道:

“我父亲毛顺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信佛却很虔诚。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输宗教信仰,我们都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

“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从那以后,我们好几次想把他转变过来,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骂我们,在他进攻之下,我们只好退让,另想办法。但他总是不愿意和神佛打交道。”

“后来,有一天,他出去收账,路上遇到一只老虎。老虎猝然遇见人,慌忙逃跑了。可是我父亲却感到更加吃惊,对于他这次脱险的奇迹,他后来想得很多。他开始觉得,是不是得罪了神佛。从此,他开始比较敬佛,有时也烧些香。”

母亲死后对联大全_母亲死对联_母逝对联

毛顺生

资料表明,1909年,即毛泽东16岁时,他曾去南岳“朝山进香”。这次“进香”的原因,有人说是因为毛泽东的母亲生病时许了愿,治好之后去“还愿”。1957年,毛主席在一次谈话中,也是如此说的。

但根据在毛泽东幼年时文素勤曾向南岳的观音菩萨“许愿”,祈求保佑儿子健康成长等来看,这次“进香”可能有着双重任务:既替母亲“还愿”,也替自己“还愿”。

和大多数旧中国农村妇女一样,文素勤没念过书,但佛教对她的影响极深,忍耐、慈悲、布施、平等,这些佛教思想在她的身上有着鲜活的体现。

文素勤心地善良,对贫苦人富有同情心,经常瞒着丈夫接济贫苦乡亲。饥荒年,穷人乞讨,她更是多加布施。而丈夫毛顺生是不赞成施舍的,家里为了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争吵。

毛主席向斯诺回忆往事时,曾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毛主席有个堂叔生活非常困难,父亲毛顺生想“乘人之危”买下他的水田,这遭到文素勤的坚决反对,她常带着儿子偷偷地去接济这位穷本家。

长期的耳闻目染,母亲文素勤的美德,无声无息地渗入童年毛泽东的心灵,使他从小就对弱者极具同情心,并与母亲一样经常无私地帮助别人。

少年毛泽东在私塾读书时,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素勤以为儿子是为了利用往返时间多读点书,于是便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连续几天内,文素勤发现儿子带的午餐的量一次比一次多,但是晚上放学回家后他却依旧显得很饥饿。她担心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便细细盘问。当她得知儿子带饭是为了和穷苦的同学黑皮伢子一起吃的时候,慈祥的母亲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感到非常欣慰。

胸怀天下的毛泽东早早地便离开了母亲,外出求学。就在毛泽东长沙求学期间,母亲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毛泽东十分牵挂,只要有空都会回家看望母亲。

1916年6月24日,毛泽东在写给好友肖子升的信中说:

“话别之后,滞于雨,又以萑苻不靖,烽火四起,益不敢冒险行也。……然病母在庐,倚望为劳,游子何心,能不伤感?”

信中说“病母在庐”,可见此时文素勤已经患病在身了。

1918年,文素勤的病情加重。毛泽东闻讯,立即从长沙动身赶回韶山探望母亲;但因准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事宜,又匆匆赶回长沙。

在得知母亲被七舅、八舅接到文家养病的消息后,毛泽东充满了感激之情,给两位舅舅写信说:

“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

同时随信抄录了一副药方,让舅舅给母亲“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即毛泽民)护送来省”。

8月15日,毛泽东与部分新民学会会员踏上去北京之途。这期间,母亲已由毛泽民接至长沙就医治疗。

1919年4月28日,毛泽东再次写信给两位舅舅说:

“家母久寓尊府,备蒙照拂,至深感激。病状现已有转机,喉蛾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甚深远,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甥在京中北京大学担任职员一席,闻家母病势危重不得不赶回服侍。”

在这封信中,透露了文素勤的具体病情,那就是得了“喉蛾”。

“喉蛾”是中医的说法,指喉咙突然肿胀,饮食受阻的病证。《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中说:“喉咙忽胀似喉蛾,不能饮食。”又称“乳蛾”或“蚕蛾”,也就是西医的所说的扁桃体炎。其症状是,咽喉两侧的喉核红肿疼痛,表面或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

操劳一生的文素勤得了扁桃体炎,因反复发作,严重感染,以至于形成“疡子”,即颈部生疮,皮肤溃疡破损。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颈上生了个包,穿了眼”。

扁桃体炎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在今天很容易治愈,但是毛主席的母亲即使到湖南省会长沙去求医,也没有治愈,竟然因此而去世。这可见在上世纪初期的旧中国,医疗水平是多么的低下!难怪1959年毛主席看着母亲的遗像,无限遗憾的说:

“只因在那个时候,要是在现在就不会死。”

母亲文素勤难得来长沙,而且弟弟毛泽民、毛泽覃均在长沙,于是,毛泽东带他们来到长沙的一家照相馆,与母亲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虽在长沙求医治疗,但文素勤的病并不见有大起色,在征得父亲同意后,毛泽民将母亲送回韶山调养。

1919年10月5日,文素勤病逝韶山,年仅53岁。母亲病逝时,毛泽东并不在身旁,当他带着弟弟毛泽覃赶回家中时,母亲已入棺二日。

毛主席晚年曾与保健护士长吴旭君深情地谈起自己的母亲,他说:

“我母亲死前我对她说,我不忍心看她痛苦的样子,我想让她给我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我要离开她一下。母亲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她同意了,所以直到现在,我脑子里的母亲形象都是健康、美好的,像她活着时一样。”

毛泽东带着弟弟、妹妹为母亲守灵。毛泽东彻夜难眠,在母亲灵前昏黄的油灯下,回顾母亲艰辛备历的一生,写下催人泪下的《祭母文》: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以秉悃忱,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

这篇《祭母文》采用四言韵文形式,歌颂了母亲的盛德和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对母亲逝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毛主席还为母亲题写了两副挽联。

一副为: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为: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对联中用了“万端遗恨”这个沉重的词语,可见慈母的病逝,给毛主席的心中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去世不到一百天,父亲毛贻昌因患急性伤寒病医治无效,于同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去世。

1920年3月14日,毛主席在给同窗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

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是《诗经·小雅·蓼莪》里的名句,毛主席引用这八个字,显然是他在父母双逝还不到半年时,抒发沉痛的哀悼之情,以及无法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弥天遗憾和无限愧疚。

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毛主席终生缅怀。

1959年6月26日拂晓,韶山冲茂密的竹林还在静谧中沉睡,时隔32年回到故乡的毛主席悄悄地起来,独自朝父母埋葬的地方——土地冲楠竹圫走去。

毛主席走出很远,随行人员才发现,赶紧跟了上来。

山道崎岖,荆棘丛生,毛主席健步上山,走得很快。因毫无准备,没有花圈等祭品,随行人员连忙随手折下几支松枝。

来到父母坟墓前,毛主席从随行人员手中接过松枝,轻轻地插在坟头,然后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口中喃喃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毛主席面对坟墓肃立良久,陪同的韶山公社书记毛继生问:“主席,要不要把坟墓修一下呢?”毛主席说:“不要,把它填一下就行了,每年清明节请你们代劳培培土!”

下山途中,毛主席对同行的罗瑞卿、周小舟说:

“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母逝对联_母亲死后对联大全_母亲死对联

卢志丹原创,欢迎转发,谢绝抄袭

信息流广告 网络推广 周易 易经 代理招生 二手车 网络营销 招生代理 旅游攻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字典 精雕图 戏曲下载 抖音代运营 易学网 互联网资讯 成语 成语故事 诗词 工商注册 注册公司 抖音带货 云南旅游网 网络游戏 代理记账 短视频运营 在线题库 国学网 知识产权 抖音运营 雕龙客 雕塑 奇石 散文 自学教程 常用文书 河北生活网 好书推荐 游戏攻略 心理测试 好做题 石家庄人才网 考研真题 汉语知识 心理咨询 手游安卓版下载 兴趣爱好 网络知识 十大品牌排行榜 商标交易 单机游戏下载 短视频代运营 宝宝起名 范文网 电商设计 职业培训 免费发布信息 服装服饰 律师咨询 搜救犬 Chat GPT中文版 经典范文 优质范文 工作总结 二手车估价 实用范文 爱采购代运营 古诗词 衡水人才网 石家庄点痣 养花 名酒回收 石家庄代理记账 女士发型 搜搜作文 石家庄人才网 铜雕 词典 围棋 chatGPT 读后感 玄机派 企业服务 法律咨询 chatGPT国内版 chatGPT官网 励志名言 河北代理记账公司 文玩 朋友圈文案 语料库 游戏推荐 男士发型 高考作文 PS修图 儿童文学 买车咨询 工作计划 礼品厂 舟舟培训 IT教程 手机游戏推荐排行榜 暖通,电采暖, 女性健康 苗木供应 主题模板 短视频培训 优秀个人博客 包装网 创业赚钱 养生 民间借贷律师 绿色软件 安卓手机游戏 手机软件下载 手机游戏下载 单机游戏大全 免费软件下载 石家庄网络推广 石家庄招聘 石家庄网络营销 培训网 网赚 手游下载 游戏盒子 职业培训 资格考试 成语大全 英语培训 艺术培训 少儿培训 苗木网 雕塑网 好玩的手机游戏推荐 汉语词典 中国机械网 美文欣赏 红楼梦 道德经 网站转让 鲜花